一、书香环境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爱读书”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周围的读书氛围,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
要重视校园廊道文化建设,关于阅读的中外名人名言,可以提醒教师和学生理解阅读的价值;中外经典名著的书影或简介,可以作为课后阅读推荐,拓展跨文化理解视野。
通过细节呈现出古典幽静的学习环境,以“书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国学教育为核心,文华词章、翰墨书香弥漫在学校文化精神与课程实践之中,让老校区溢满书香文韵,注入新的力量和色彩。
要鼓励成立多元化的教师读书会。教师阅读在学校里具有更积极的示范性,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博学共生的兴趣,促进大家坚持读书,读更多的书,扩大生命空间。
转变,从“阅读空间”开始!——打造新型校园,探索教育转型
二、书海资源 把好入口关,让学生“读好书”
从“有书可读”到“丰富选择”是书香校园建设的进阶和发展,要努力提供“泛在读书”的书海资源,纸介的和数字的图书共存,有人的地方即有书,让生命在书香中濡染。
充分利用毗邻县图书馆的地理优势,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县图书馆每天下午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到馆开展读书交流、诗词大会等活动,共建书香校园。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要提高校图书馆中经典图书的藏量,定期调研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要,与时俱进更新书刊
三、阅读活动
区别于社会上成人的余暇“漫阅读”,学校阅读以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和陶冶情操为基本追求,必须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的活动,方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从而得到教师和家长进一步的支持。
要研制校本化的阅读活动计划,形成有内涵的书香校园文化,结合学科教学规定每日晨读、午读、暮省,每月组织阅读成果展、家长阅读交流会。
要重视假期阅读活动,布置有选择性的阅读,新学期举办读后感评比活动。
每个假期,安排语文阅读计划,推荐五本儿童喜欢的书籍,开学前每一个学生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主题征文评比。
四、阅读课程 高质量深度阅读,让学生“善读书”
阅读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还是学习者生命发育的需要。因此,唯是课程化方能有目的、有实效、可持续地健康推进。
阅读课程要进入“课程表”,每周固定阅读课,自读课有自由的时空保障,开设世界名著导读课和阅读技能指导课等。
推进阅读进课程,精读进课堂,学生间周在图书馆上阅读课,两节连读,有教师专业指导;推行“有时间、有任务、有检查、有反馈、有交流、有比赛”的“六有式”阅读。
以课程的形式保障学生阅读的质与量,同时成立区级教育阅读工作室,常态化管理和指导学生阅读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要“特色化”,学校可以发掘和利用地域乡土、校史校友或学科发展史等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化的校本课程,开设经典阅读课程,开辟班级特色阅读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中文《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英文“蓝思分级阅读测评体系” (www.Lexile.com)等技术支持,可以匹配读者的阅读能力和读物的难度等级,从而辅助教师、家长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审辩性的能力极有价值。
五、阅读评价
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一种校长、教师、学生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全员性的次社会阅读文化活动。一个人读书,是个人的自觉;一个群体读书,需要榜样的示范和积极的引导;一个学校读书,还需要有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以及科学的筹划和持续的指导。
评选书香校长,对校长的学校阅读规划能力及其成效进行评比,考核校长参与“书香校长”论坛的活跃度和教师/学生阅读沙龙的参与度等。
评比书香教师,要求建立教师专业和非专业阅读的指导意见,制定阅读奖励制度,确保教师阅读量和绩效,提倡结合学科教学开发生本化的阅读微课程。
评选书香班级,分学段和年级开展班级藏书量评比,班本化阅读课程评比,图书漂流等阅读活动的评比,建议高年级开展读后感写作比赛。
评比阅读之星,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议和要求,低学段开展阅读、识字量的评比,高年级举行写作能力评比,定期举办个人阅读成果展示。
评选书香家庭,主要项目有家庭书柜及藏书量、社区图书馆借阅流水、亲子阅读次数与时间、家庭阅读成果评比等。
2、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与方法。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3)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卖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积累纟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闫庄小学交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