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 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 ……此处隐藏1900个字……?(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五教学内容:P17:例1 “做一做” 、练习五: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 )+( ) ( )+200=( )+37
27+29=29+( ) A+( )=20 +( )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