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浅谈作文教学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浅谈作文教学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带领我的学生投入到灿烂的语言文学中去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又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呢?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畏惧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老师们在教的过程中更是无从下手。经过这两年作文教学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习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积累词汇
(一)通过写日记积累素材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事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录,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内容可写。
(二)从课文内容中积累材料
“重视文本”[1]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写作的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做好铺垫,在写作时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分层次给学生定文章段落
学生的资质不同,写出的作文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有的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全文,可以与开头相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关联词过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写有详有略。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会很清晰、明了。
四、模仿课文进行练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写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子,才能盖起房子。
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范文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又规范。模仿结构,不但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而且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2]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写你认为最美丽的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3]时,就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旗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观景台――月牙泉――休息区――观景台――山顶。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旗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写作文了。
五、评价展示,激励写作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评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点评当中来。每次在全班作文总评时,我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与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困生应注意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给予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不足之处也用委婉的语言指出。我经常在评语中写道:“你的进步真让老师刮目相看,要是字数在多一点儿,书写在认真一些,那就更好了。”“章叙述得真有条理,娓娓道来,可是就是那么一两个用错的词影响了整篇文章,多可惜呀!”学生在拿到作文后,看完了评语都会找出自己的毛病加以改正,从而让整篇文章更加精彩。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现象、体验生活,培养学生随时观察的习惯,在生活的体验中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也许小学生的文章还欠生动,但他们所写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作为教师,一定要赏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初中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呢?从生活中寻找契合点,运用生活这把钥匙打开向往之门,我想,热爱生活的学生们定然兴味盎然。“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①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教学感到有趣,从而产生乐趣,进而形成志趣?
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的题目感兴趣,即命题。
联系生活,这也是语文训练的策略,是使其生动活泼的手段。“生活是源,语文是流。”③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发展表达能力的基础,要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就要使它同学生的基本生活联系起来,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是作文,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其诀窍就在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命题,也就是说,题目要来源于生活。
叶圣陶说了:“一个中学生,自己要作的题目实在很多。上学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意想、新的发现,是题目;下了课,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什么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读名人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小说,起了想象,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树,如养鸡,如窥显微镜,如测侯风、雨、寒、温,都是非常有趣的题目;校内的集会,如学生会、运 ……此处隐藏24614个字……。在文章的结构、用词、造句以及开头结尾等方面,更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表达。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放得开。因此,有意识地提倡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实行课内外结合,多渠道教学
作文是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应该多渠道进行。我们坚持读写结合,坚持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欣赏文章的能力,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学习作者用词准确、用词巧妙。作文教学时要联系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课内教学要扎扎实实打好作文教学的基础,但仅仅靠课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扩大视野,积蓄素材,丰富知识,提高作文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多看书报,增加积累,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大量事实证明:阅读面广,知识丰富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认识水平比较高,作文质量就比较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课外阅读要重视阅读的质量,讲究阅读的效果,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
其次,要加强课外写作活动,如记日记,小练笔,写观察文章,小记者采访,编辑小学生报、墙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作文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最后,适当开展作文比赛、征文活动,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鼓励先进,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要使学生们喜欢作文,就要研究他们的心理,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改进作文教学,因材施教,因情行文。教师还要坚持鼓励为主,具体、切实地指导学生改正作文中不良习惯,让学生“用我笔,表我意”,和作文交上朋友,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浅谈作文教学15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20xx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浅谈作文教学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