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经典诵读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诵读论文 篇一诵读,让语文课神采飞扬
富裕县逸夫小学
杜巍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单调乏味,充斥着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不喜欢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更有甚者已经放弃学习语文了。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我们语文教学者。是教师用枯燥乏味禁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这个知识宝库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我觉得最关键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发现“诵读”确实是一种好的方法,“诵读”能够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春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诵读,为语文课注入生机。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许多老师都为课堂的“安静”而闹心,静,静得让人感觉反常,学生连读书都读得像蚊子叫,那种一潭死水的感觉真得很无奈,其实,我觉得这主要源于我们的老师,为了夺取高分,我们不愿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诵读上,我们宁愿多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题,多学一些八股套路,这就怨不得学生读书有气无力了,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读书,他们的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去诵读,“入情”的诵读。所谓“入情”是要求诵读时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我认为应从这几点入手:
1、停顿。诵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读时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就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读书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诵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学会了诵读,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的符号,转换成有声口头言语,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自身语感与文本言语声音的碰撞、交流、融合,学生原有口语中有那些不合乎逻辑的、无条理的、贫乏的言语表达,有可能得到逐步的矫正,有利于培养言语表达的流利性和促进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在感受、发现、理解别人传递的思想、感情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挖掘佳作美文,让语文课发挥自身魅力。
语文本身充满魅力。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会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所以我的课堂总是书声琅琅。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让学生读我们自己觉得重点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或许并不明白。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读,不利用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呢?研究发现,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这时,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能力品质充分发展。接下来,热炒热卖,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胆大的学生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的那两下子统统展示出来。我们暂且不去看那两下子到底是不是“绝活”,单单这个过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了。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试想,这样的课堂怎么不会神采飞扬呢?
三、灵活多样的方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诵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以下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狭义的理解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 ……此处隐藏3166个字……是,边跳边诵中,一下就背出来了。接着我就把第二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编成单脚跳法。以此类推,《弟子规》的内容,一段不长的时间学生就学会了。
同样的,我把《三字经》编到“拍手”游戏中在课堂上运用。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持久。针对这一特征,我在课间插入“三字经拍手”游戏,既解除了孩子学习的疲劳,让他们得到适当的休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课堂纪律也在无形中得到有效组织,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唱着学
记得我教《鹅》这首诗,当学到“曲项向天歌”时,有个小孩天真地问:“老师,鹅怎么唱歌呢?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唱?”
我一愣,随时灵光一闪说:“是呀,你能不能模仿它唱一唱这首诗?”
他乐了,说:“能!”然后就唱了起来。这一下,课堂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起来。人人争着用自己的方式唱,就在这么一说一唱中,孩子把古诗学会了。
三。演着学
《新白娘子》和《西游记》这两部电视一播出,就吸引了无数的孩子,有的孩子更达到了百挑不厌的程度。孩子们不仅喜欢看,还喜欢模仿电视里的人物进行表演。我有个女儿就是这样,和隔壁的小孩边看边拿起妈妈的丝巾等东西,打扮成白娘子和小青,学着她们又说又跳,乍一看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男孩子则学着电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打打闹闹。受这启发,我在教学经典教材时,看到有情节的诗文,我让孩子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内容,在理解内容后,根据自己的联想设计情节进行表演比赛,看哪组演得最好。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就用这个办法:先问同学:“怎样才算学会这首诗?”根据学生回答,我在黑板上板书
1、正确流利读诗;
2、理解诗意;
3、品意境;
4、背诵默写。在教学到第三步的品的时候,我加了一个问题:你们打算怎么品?有的学生说美美地读。我让学生美美地朗诵后说:“读得真美啊!如果能把当时的情景再现给大家看就更妙了,想不想试试?”这话立刻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我便让他们分组排练一会,然后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评出最佳表演者。这种教学方式作为指导课在学校得到广泛推广。
四。比赛着学
比赛,能唤起人的激情,当人的激情被激发出来后,就会用所有的精力去做好想做的事。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就利用比赛这种方法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当我们的样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印刷出来后,我在班上举行了“看谁背得多”比赛活动:背得一首古诗或一句名言警句就得一颗星;《朱子家训》《百家姓》《弟子规》等内容则分四句为一节,背得一节得一颗星,一个星期累计一次,上二十颗星的都有有奖品,星越多奖品越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星最多?这个活动一开展,那本《诵读经典教材》就没离开过学生的手,早上一来学校就读就背,有的学生下课也不出去玩,还在教室背,放学了,在路上也听到学生在背。半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已把书里的内容背完了!
五。用着学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以致用”,当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成功了。所以,我在教学或平常生活中,总会下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诗文教育,让孩子有意无意地时时感受古诗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如上课时有学生上课开小差了,我就说“学之道,贵以专”;开主题队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反思”。在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后问:“谁能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它?”马上有个同学说:“吾日三省吾身。”班上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春天到了,我即兴诵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孩子们带到美妙的意境中,然后过度到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知道的诗文咏出来。
六。写着学
我们只知道羡慕骆宾王年少才高,七岁就能写诗,认为古人很了不起。其实现在的孩子也特别聪明,只要我们帮他们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他们也能在诗的海洋中找到美丽的贝壳。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仿写的环节,让孩子们也体会作诗的乐趣: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李白和汪伦感情这么浓厚,此去之后还会回来看汪伧吗?学生大声说:“会!”
师:“那么,他还会写诗给汪伦吗?”
生:“当然会!”
师:“假设你就是李白,你排位就是汪伦,你们见面了,请你设想见面的情景作一首诗给你的朋友吧!”
学生于是跃跃欲试,一会儿真有作品出来了,虽然很多是不好的,但也有可圈可点的“难舍汪伦情意深,乘舟又返水桃花中。敲锣打鼓迎接我,美酒欢歌庆重逢。”虽然稚嫩,但就此我大加赞赏,以鼓励孩子写诗的兴趣。果然,现在不管教没教到诗文内容,都会时不时有学生拿自己的即兴诗作给我批阅,像刘莹、黄小慧、李淋淋等同学,早被同学在班上称为小诗人了。
三。和家长一起学
小时候,总看到老学究的叔叔不管何时总在诵读诗词或朱子家训等,受到一定的诗文熏陶,所以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经典。等到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后,教室的左上角每个星期都会有一首诗或名人名言让学生背。特别是学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后,编写了样本课程,我想:不如让家长也参与到经典诵读中来,说不定也有如叔叔一样喜欢经典诗文的人呢。于是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来个试验,大家拿着学校的书回去给家长看,和家长一起学,要是能背下来,到家长会时我们来个和家长同台朗诵好不好?”学生热烈响应。到第二天我调查情况,发现虽然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但也有不少家长懂得很多经典诗文,而且对书里的《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及名言警句等都特别赞赏,说这本书出得太好了,现在的孩子就是应该接受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于是家长们纷纷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学,很多内容我还没教到孩子就已经会背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班上就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背诵氛围,无形中感染了有些懒惰心理的同学,见到大家都津津有味地诵读,那一两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拿起书读起来了,像王晓溶同学就是这样,平时课本都不肯拿出来,我利用同学人人争相背书的场面教育他说:“你看,同学们的表情,是快乐还是难过?”
他说:“很高兴的样子。”
我说:“对呀,学习其实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当你背得一首古诗你,你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不信的话,我们试试?”他说:“好。”
我找了一首比较简单的给他背,这孩子其实特聪明,一下就背得了,我立刻给他画上了一颗美丽的星星。他高兴得笑起来,我马上说:“看,你笑得多开心啊!是不是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他说是。我接着说:“你是个特别棒的孩子,背得比他们还快,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比他们好,加油!”他得到激励,慢慢地变得热爱读书了,现在一见到我就把书放到我面前说:“老师,帮我听这课,我背得了。”
其实,教学诵读经典诗文和教学其它课文一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教什么,只要我们想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想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我们能做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热爱的情感后,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已经获得成功了,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经典诵读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