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多篇)

时间:2025-02-09 08:53:31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多篇)

编辑: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88-03

红色影视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与发展进程中所凝结的历史认知与记忆,其中所蕴含的革命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群体。基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运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整合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政治教育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两个方面。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将红色影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将红色影视的剪辑精粹引进政治理论课程两种渠道。

一、红色影视是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影视包括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其中,红色电视又包括红色电视剧和电视政论专题片两个类型。仅从电影来看,我国红色电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表现人民军队的英勇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主,作品讴歌崇高,英雄人物具有模式化特征。例如,建国初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教育了几代人,影片的情节和银幕形象成为人们关于我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红色作品,其英雄角色逐渐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故事情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红色电影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采取多角度红色叙事的创作方法,使作品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吸引力,电影的发行也从逐步试行市场机制到完全进行市场化推广。就红色电视来说,我国是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电视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迟至80年代中后期才普及电视,红色电视作品的大发展则是从90年代开始的。由于电视欣赏与电影相比具有廉价化、日常化等特征,使得红色电视的受众群体比电影更加广泛。综上,红色影视的范畴,包括建国以来的红色电影和90年代以来的红色电视。

新世纪以来的红色影视,特别注重挖掘、还原和建构英雄的多向度个性特征。例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潜伏》中的余则成等,作品对革命英雄进行生活化叙事,把他们塑造成有常人情感的“人”而不是“神”,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期待和道德憧憬,从而使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价值观在各个年龄人群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建国大业》则汇聚了内地、香港及台湾的众多明星,大量明星提高了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亲和力,使其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审美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另外,影片将商业元素与红色文化完美结合,在2009年上映年即取得了4.2亿票房收入,刷新了红色电影的市场记录。一批作品如《铁人》《南京!南京!》《风声》建党伟业》也弥补了以往电影中对人物角色塑造的不足,并通过整合营销,极大地提升了红色电影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播。当前,红色影视的新主题是,进一步挖掘和激活沉潜在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思想、情感和智慧,为当下和未来社会政治与道德的进步,注入刚健有为的力量和激情。就这一目标来看,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的发展虽有先后,但二者的传播效果、教育作用可谓旗鼓相当。

红色影视是红色文化的影像表达方式,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将红色影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红色影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根据题材,红色影视可以细分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教育类别,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中具有重大的教育、鼓舞、感染、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历史逻辑

电影《开天辟地》演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以生动传神的银屏语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逻辑,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接受了政治思想的熏染。《恰同学少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创办工人夜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展现了毛泽东等一代新青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的过程。《井冈山》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光辉历程。电视剧《延安颂》则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35年末到1945年6中共七大召开这段11年的革命历史画卷。在延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这也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延安,共产党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终度过了苦难岁月,并使党领导人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崭新征程。电视剧《亮剑》塑造了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更营造了“面对强手敢于亮剑”的不屈精神。这些红色影视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文化价值观、积极向上等政治教育价值。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受多种价值观以及市场条件下个体逐利动机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表现为一些学生信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在学习、交往、择业中,过于关注自我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人幻想一朝暴富、行为失范。

20 www. 13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缺乏社会历练、存在较多思想困惑的时期,因此,党和国家非常注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爱国情怀、高尚情操的培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使大 ……此处隐藏20353个字……魂和人格。

这几部电影里的爱情是浪漫的,但不是平板的;是戏剧化的,却又是合情合理的。这与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很大关系。“三部曲”中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感,无论是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安排、幽默的讽刺,还是视听语言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没有花哨的视觉效果,没有快速的剪辑,没有横七竖八的叙事,没有声嘶力竭的煽情,平平淡淡却依旧打动人心,让人回味不尽。“三部曲”也秉承了导演一贯的精致内敛的喜剧路线:机智幽默的语言、戏剧却不荒诞的情节、特点鲜明却不平面化的人物设置和搞笑却又不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等。

然而这“三部曲”从风格和内涵上却又是各不相同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命运的捉弄》、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和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在戏剧化设置上一部比一部弱,现实性则是一部比一部强。无论是在对于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还是所要表达的爱情感受上,一部比一部更加现实,戏剧化程度一部比一部减少,而且基调更是一部比一部哀伤。第一部《命运的捉弄》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萌发的契机点是比较荒诞的:一把钥匙竟然开了两个城市的同一个街道、同一号楼房、同一个房间的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萌发是冲动的,里面种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间的冲突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上也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第二部《办公室的故事》的情节设置就相对比较现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虽然是由男主角的一时酒后争执开始,但相互定情的过程却是非常现实理智;冲突的设置虽戏剧化却有很强的现实逻辑。第三部《两个人的车站》是这三部中哀伤感最浓的,爱情的形成是最曲折最不浪漫的,结局也不是那种大团圆式的。在情节的设置上除了开始两人相遇比较偶然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冲突,包括最后两人在监狱外的短暂会面都没有激烈的起伏和冲突;对于爱情观的对比反衬则是运用得最多的,不仅把两个人各自过去的婚姻悲剧与后来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进行对比,在其间也穿插着表现了另外几个人物的爱情观用来进行对比。或许,通过这“三部曲”导演想要表达人生不同阶段对爱情的理解,或者是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冲动到理智再到现实并逐渐趋于平淡。

其实这三部电影的感情设置都是将原本看起来没有丝毫爱情可能性的人通过种种情节彼此联系直到相爱,对于爱情发展过程铺垫得非常细致,情节安排上环环相扣。却因为在戏剧化设计上和现实主义手法上每部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使得第一部的情节和爱情看起来有些荒诞,第三部的现实性最强。也正因为如此,三部曲对于现实的讽刺和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反讽,在力度上一部比一部强:第一部很少,第二部是温润的、轻巧的,而第三部则是最强的,对虚伪的不纯粹爱情的爱情观的嘲讽,对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弊端的揭露非常露骨和不留情面。

一部电影的风格会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一个导演的风格也会受到他的文化背景、民族底蕴、美学艺术根基等的影响。梁赞诺夫导演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渊源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法则,现实主义的喜剧创作方法则扎根于前苏联喜剧电影讽刺和抒情并重的丰厚土壤,深受格利高里•亚历山大洛夫和伊凡•培利耶夫这两位电影大师的影响。其电影的风格也经历时代的洗礼和个人成长的变迁。我认为这也是梁赞诺夫导演的喜剧电影在其电影生涯的前期具有强烈的荒诞性,而在其中后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性和悲剧性的原因之一。这“三部曲”也正是导演处于时代转折时期的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导演自身的成长和整个大时代的变迁,通过对“三部曲”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一种历程。

一部电影凝结着导演的智慧和心血,能够体现出导演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电影的解读能够看到,导演梁赞诺夫有着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挚的电影态度。

爱情是他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喜剧是他的人生态度,讽刺则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褒扬和鞭策。三部曲的爱情是成熟的、感人的,足以让观众动容。使两人相爱的不是身份、外表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忠厚、善良、正直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导演对祖国对人性的一种美好期望。多年后在开拍《你好,傻瓜!》(1996)之前,梁赞诺夫曾深有感触地写到:“未来走向何方?不知道。有什么使我们相信自己都是俄罗斯人呢?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俄罗斯人在哪里?即使大家什么都不相信,起码还有爱情值得相信。”这种爱情恰恰来自于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高尚的一面。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性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他的一部部作品里。他敏锐地体味到社会最本质问题并真实客观地反映到电影之中,用丰富的手法让观众体会和收获。他的电影是爱情电影,从最平淡、最朴实的角度来描写爱情的冲动、浪漫、高尚,却又不仅仅是爱情电影。在1983年出版的自传中,梁赞诺夫曾写道:“每一部读者或观众喜爱的令人开心的作品,照例恰恰都包含着对该社会和该时代断面的活动家们所固有的恶习、弊病和反常现象的暗示、嘲讽和辛辣揭露。幽默和讽刺永远是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梁赞诺夫一直带着对国人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的冷静思辨,坚持立足本土不断开掘喜剧天地,力求用笑声在人们的灵魂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坚持拍摄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为俄罗斯电影再次走向繁荣努力着。

梁赞诺夫的电影无疑是真诚的,这种真诚来自于对观众的负责和对艺术的追求。综观现在的很多电影,爱情来的天花乱坠,莫名其妙,夹杂了太多不纯的东西,缺乏基本的说服感。当然爱情可以是浪漫的,是诱惑的,是冲动的,等等,但一部电影里的爱情描写至少需要具备一种说服观众的能力,让观众能够随着电影的情绪而心动,这是导演对观众的一种责任。

电影究竟是一时的一次性消费,还是传世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就像问爱情是什么一样,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会被争论下去。但至少电影要承担一种责任――对观众的负责。这也是导演对自己的电影责任,一部电影无论商业还是艺术都是希望所表达的东西能够引起预期的反映,是为了让自己的某种情感思想能够被认同被共鸣。一部电影必须是真诚的才能是优秀的。本文结束的时候,笔者不禁想到现在的很多电影,为什么在一些不该笑场的时候,会有人笑场呢?而追求高票房的背后又有多少对观众的尊重和对电影的责任呢?又怀有多少诚恳呢?

最后一点题外话,在每年的岁末《命运的捉弄》总会在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被播放――这一传统已连续几十年了。好的电影应该就像一坛好酒,越陈越醇、越品越香。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 [前苏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幽默的命运和喜剧导演的艰辛[J].世界电影,1986(03).

[5] 卓娜。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从爱情三部曲看梁赞诺夫悲喜剧的艺术风格[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多篇)范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通用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